鄭家鐘:「果陀」是台灣一片絕對不可或缺的風景!



鄭家鐘 /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 

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只有兩人的對話,談生老病死的戲,非常觸動我,它不僅訴求了人性的共鳴,打動台灣觀眾的心,在對岸和新加坡的演出,也獲得非常大的共鳴。

這齣戲讓我們省思到生命的核心價值,我覺得劇本改寫得非常地好,莫利一生幫助人,讓學生承繼他無私的付出,讓大家有所改變,這樣的人最終所留下的樣子,都會鮮活地活在人的心目中。

圖: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劇照

我們正置身於一個教導生存的物慾世界,重視的是自我利益,教的是競爭,也不希望人太過天真,但是這種西方競爭文明,已讓人遠遠地背離人內心。但事實上,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,不可能心懷自私,只謀取自己的利益,而沒有遺憾。

人最大的力量是愛,但是社會往往傳遞的是對立和對抗,也只能狹隘地愛自己,把自己、家庭都壓縮到分子化,跟自然沒有任何的連結,導致我們內心裡往往有一個吶喊----我其實不是這樣的人。

「果陀」的作品就是在回應人內心的吶喊,這就是劇團的價值,跟百老匯一些只求許娛樂價值的戲劇是很不一樣的,「果陀」是來發掘生命的幽微和隱晦,也是台灣之光,更是台灣無形的資產。

圖: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劇照


我們看到很多大型的戲劇或許非常壯闊,但是表現是往往都是外在的東西,而「果陀」是少數訴求人性的共鳴,他們每次的演出都會在觀眾心目中留下一些東西,從1988年到現在,有非常多經典的作品,無論作品成不成功,劇團從不因此放棄追逐。

我希望用自己一己之力繼續支持「果陀」,「果陀」是台灣一片絕對不可或缺的風景!


出處:《蘋果日報》副總編輯 方巧如